听众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
于是它就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框,限定、阻碍了我们的思考。 我们可能更多地会想“我们应该做什么”,而不是“我们想要做什么”;更多地会想“我们只能做什么”,而不是“我们擅长做什么”;更多地会想“我现在是谁,已经是谁”,而不是“我未来是谁,我还能是谁”…...于是虽然我们在做选择,但又好像我们只是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罢了。这时候去想要先出第8招还是第21招是可笑的,自然是本能反应,只要能把对方打倒就是好招式。“老师,您刚才讲到数学推理属于静态推理,其前提巳知条件或推理公式是不变的。 4推理公式’这个概念在数学领域我知道是什么,但在其他领域它又具体体现为什么呢。“在逻辑思维7级理论中划分与分析不是一回事,分析更像是一种复杂的推理思维活动,而划分只是简单地将事物由整体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就可以了。所以,我们可以看到,在形式逻辑学中关于语言形式和规律的研究比比皆是,而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则隐现其间,若有若无,让人难觅踪迹。 思维是独立的,是本体。 而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,就像是它的一件外衣。81如果你正坐着演说,台下出现意外情况,干扰了你的讲话,此时应该起立以维护自己的权威。 85,应当避免过长时间的目光接触’那样可能激怒人。 86要用知识赢得听众。 87’对羞怯或紧张的提问人要鼓励道:“提得好。 ”88胃将怀有敌意的提问转给提问人自己或让听众回答。 81要说真话,因为听众会很快识别出虚假,从而有损于你的威信。事后,这位教授风趣地说:“用手势语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势比划更方便、更省事。 ”手是人体敏锐的表情器官之一。 手势是体态语言的主要形式,使用频率最高。
有些演讲者做完演讲,总要说上几句表示谦虚或者道歉的话,甚至有的演讲者由于某些听众在演讲中不太注意听,演讲完了,还要说上几句旁敲侧击的讽刺话。”这番演讲,真是妙不可言。 听众的笑声和掌声同时响起了。特别是那种命题式或半命题式的演讲,大家讲同一主题,或同一范围的话题,很容易彼此雷同,落人他人窠臼。 并且,同题演讲,时间长了,听众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,从而出现“审美疲劳”。他既不是典型的“学霸”,也不是“学渣”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,一个问题想久了,就会按照某个熟悉的思路想下去,一旦这条路走不通,就想不出其他的路了,因为人的思维,特别容易限制在旧有的框架里,被过去的经验困住,很难跳脱出来想问题。 遇到此类“卡壳”情形,我会把这个问题暂时放下,去看些与之无关的书,或者干脆出去走走、放松一下,然后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,灵感突现,豁然开朗,这其实是潜意识帮了大忙。 潜意识会帮助我们思考,即便在我们不主动去想一个问题时,它也会非常“勤奋”地为我们工作。 更有意思的是,潜意识不会被我们的条条框框限制住,它就像不羁的游侠,游走在我们思考疆域的角角落落。在上述的四个问题中,第四个问题最为特别,因为它可能会变成一项长期的任务,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富有挑战的、长期征战的历程。如果一项内容不能放在任何地方,则说明你离题了。 @确定要点的数量虽然这条规则听起来过于武断,但是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束缚手脚。 作为演讲者,你应该围绕几个要点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演讲内容。可能有人会说,电影删了还可以再下,网线剪了可以再接,手机换了可以再换,这个方法有用吗。 有用。 因为虽然可能会出现反复,但这种反复会使得原来简单且惯常的替代性行为变得更麻烦了,逃避的便利性大大减小,这便增加了当事人转而去做实验、看论文的可能性。
这是水淼·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,故有此标记(2020-06-05 06:32:36)